桂绍强
个人简介
1953年3月生。1996年9月至1997年9月,任湖北省宜昌市宜昌县县长助理,上海市第三批援三峡干部。2002年5月至2012年1月,任静安区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
长江三峡工程宏伟浩大、举世瞩目,工程的兴建牵动着亿万民众的心?;叵氲蹦?,我曾有幸随时任上海市领导及几位区领导到三峡考察。为了三峡工程能早日蓄水、发电和通航,当地居民远离故土,这种顾大局、识大体的举动深深感动了我。那时,我在静安区协作办(现合作交流办)工作,就想着要为移民生活改善和库区发展尽力。国家发出对口支援三峡工程移民的号召后,我便主动报名,被组织安排到湖北省宜昌县(现夷陵区)挂职。1996年9月,我来到宜昌县任县长助理,协助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
一切为孩子
满怀热情而来,可真正到了县里,我能为他们做什么?怎么做? 俨然成了新课题。为了能尽快开展工作,我先从调研入手,请县三峡办同志陪同,下乡了解情况。当时路况险恶,山路十八弯,记得有次过桥时,我们的车差点被一辆运载矿石的大卡车撞下桥。调研的面比较宽,我们走乡访村步履匆匆,收集了很多一线资料,对当地的真实情况有了具体了解。
在下堡坪乡走访时,蛟龙寺小学的窘境让我放缓了脚步。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泥土垒的校舍因年久失修已成了危房;窗户只有一点点大,风一吹,窗子和房子都在响,遇上下雨还到处漏水。这个人均年收入只有1100元左右的贫困乡根本拿不出钱来修缮学校。望着在光线昏暗的教室里坚持学习的孩子们,我不由想起正在上海读小学的女儿。都说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然而两地孩子学习环境的天差地别让我默默心痛。一定要为这群生活艰辛却充满渴望的孩子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可以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听课,可以在平整的操场上锻炼!
带着这样的信念,我将集资20万元援建希望小学的想法向时任静安区协作办主任谢鸿桥作了汇报,并回上海寻求帮助。谢主任非常支持,向分管副区长汇报了集资计划。副区长也充分重视,主动召开动员会,再由我们到区里的集团公司和街道等部门逐一落实。然而,在落实援助款的过程中,我才慢慢了解到,这些企业和街道也有不少困难,挤出资金并非易事,需要多花心思,多方协调。
有一次,谢主任和我要赶到南京西路街道商量援建事项,途中突逢大雨,把我们两人淋了个透。街道葛主任看到两只“落汤鸡”,被我们的真心实意打动。尽管街道仍在板房里办公,急需资金建办公用房,但他当即拍板捐助2万元建希望小学。万事开头难,接下来就顺利多了,其他街道和集团紧缩开支,慷慨解囊,20万元捐款筹齐了。
我把援建款带回宜昌,交给三峡办的同志,同他们一起在分管教育的副乡长陪同下,到现场商量学校的改造规划及施工方案,蛟龙寺静安希望小学终于开工建设。此后不久,我又回沪向银行筹资20万元,帮助鸦鹊岭镇建小学。当地为感激区里的无偿援建,给学校命名为鸦鹊岭静安合银希望小学。
对口支援工作千头万绪,我不能经常去几个偏远乡村走访,但我始终与当地同志保持电话联络,时时了解希望小学的建设进度。一年后,希望小学建成,轰动了整个乡。教学楼是当地最好最漂亮的建筑,雪白的三层楼背倚青山,就像一只欲飞的白鹭。焕然一新的教学楼,让学生和老师的上课条件得到了充分的改善。
合作见真爱
一年365天,在充实和忙碌中,我在当地的挂职锻炼很快结束。 临别前,有依恋,有不舍,但一想到我是回区协作办工作,仍旧从事对口支援工作,心里则踏实了下来。离任不离心嘛,我熟悉夷陵的发展和建设情况,与援外干部配合密切,往往会有无缝连接、事半功倍的效果。
2006年某日,一封特殊的群众来信让我心情沉重。写信的人正是下堡坪乡蛟龙寺静安希望小学的一位老师,名叫何君玲。信中讲到她的爱人李高峰,也是该校的一位青年教师,患了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正在武汉住院治疗,急需做骨髓移植,而手术费高达30多万元,目前她已是走投无路,可李高峰的病情却在急剧恶化,尽管何君玲节衣缩食、四处奔波借钱,尽管当地政府领导、社会各界纷纷捐款资助,医疗费缺口仍然巨大。何君玲快要崩溃了,绝望的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上海市静安区的领导写了这封信。区委领导收到来信后批示:要体现静安人民的心意,并迅速办理。
生病的李高峰是“夷陵区人民最满意教师”,夫妇俩在这所静安希望小学教了整整5年书了。静安人的爱被他们化作涓涓细流,浇灌在了一个又一个孩子的心里,这样的老师有难了,我们能不管吗? 说干就干,合作交流办紧急动员,发起了为李高峰老师捐款的活动,并专题编发了《静安合作交流》简报,倡议区里企业捐资,表达静安对口支援夷陵的坚实承诺。
一些企业得知三峡的老师生命垂危后,也急人所急,合作办不到两周就收到捐款24300元。静安区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赵元清亲自将捐款带到夷陵,交给了下堡坪乡党委书记,请她转交何君玲老师,并带去我们的问候。此事在夷陵震动很大,大家都说:“长期以来静安已经给了我们太多的援助,没想到现在又向一个普通的乡村老师伸出援手,叫人如何不感激。”
几天后,我接到了何君玲老师打来的电话,她的语气非常激动:“我们原以为,这封信领导看看也就算了,没想到大上海的亲人真的送来了救命钱,真是及时雨。”捐款解决了她的燃眉之急,让她们一家人的心里暧暧的,也增强了战胜病魔的信心。在众多好心人的帮助下,李高峰终于顺利地进行了骨髓移植,并度过了危险期。在医务人员的努力下,李高峰的病情得到了控制,逐渐趋于稳定,这给了她们一家很大的鼓舞,让她们看到了希望。
过了一段时间,何君玲又来电告诉我,她爱人的病情有了好转,医生说可以出院了,在家里休息,慢慢调养就可以了。而后,李高峰老师康复下地的消息也传到了上海,总算我们的心血没有白花,各位热心捐款者的心愿也没有白费。
难忘夷陵情
长江让上海与三峡血脉相连,心灵相通,情感相融。自1992年上海对口支援三峡工作启动开始,我就一直在合作交流工作岗位上 从事对口帮扶工作,这使我和夷陵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多了一份对夷陵人的了解。虽然从对口帮扶工作来说,上海是支援方,夷陵是受援方,但夷陵人一直怀着感恩的心对待支援方的人和事,默默地配合支援方做好对口帮扶工作。记得我在夷陵挂职期间,那里的夏天非常炎热,晚上常常休息不好,影响了白天的工作。夷陵三峡办的领导知道后马上向县领导汇报,建议给我们宿舍安装空调。当时县里的经费也很紧张,而且我们有4位挂职干部,但为了我们能够休息好,集中精力工作,他们还是克服了困难,挤出经费帮我们解决了空调问题。虽然现在来看空调很普通,基本上是家家户户的标配,但在上世纪90年代的县城还是比较奢侈的。此事给我们挂职干部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时间来到了2022年4、5月间,上海出现了一波新冠疫情大流行,为防控的需要,从4月1日起全城实行封控,整个上海摁下了暂停键,突如其来的封城,百姓的吃菜成了大问题,夷陵区的领导得知消息后马上伸出了援助之手,火速组织当地的蔬菜粮油等食材,短短几天就组织了5辆大厢式货车的物资,请专业的物流公司直送上海静安,解决了我区百姓的燃眉之急。也鼓舞了静安人民战胜疫情的信心。以后又陆续送来多批,共计支援的物资达400余万元?;寄咽笨碳媲椋牧耆嗣竦恼夥萆钋楹褚?,静安人民将铭记在心,也让我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