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由三峡坝区法院综合审判庭汪思源分享书籍《南渡北归》。
书籍介绍
《南渡北归》以三部曲(《南渡》《北归》《离别》)的形式,全景式再现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命运沉浮。全书时间跨度近百年,详细记述了陈寅恪、梅贻琦、胡适等数百位大师在抗战烽火中从北平、南京等地南迁西南,战后北归却因时局动荡而再度离散的艰辛历程。
《南渡》卷着重刻画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历程。本卷突出呈现了蔡元培、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启超等知识巨擘的生活、学术、精神与情操,堪称中国知识分子抗战时期的时代群像。
《北归》卷则聚焦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知识分子群体因立场不同而产生的迅速分化。作者以浓墨重彩描述了这一时期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在抗战胜利前后的学术追求、思想变迁与各异的人生际遇。
《别离》卷的笔墨浸染血泪。它描述了战后回归故土的知识分子,因内战爆发与观念分歧,被迫忍痛离别、天各一方,以及在海峡两岸迥异的环境所经历的命运剧变。
心事二三
合上《南渡北归》,烽火中那些渐行渐远的背影仍在眼前萦绕。作为一名司法工作者,我从中读到的不仅是历史,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职业共鸣。
启示一:坚持将个人命运深植国家命运,在司法为民中勇担时代大任。
大师们在时代十字路口,将个人命运深植于国家命运之中。赵忠尧教授曾扮成乞丐,将50毫克珍贵镭粉藏于咸菜罐跋涉千里,为中国核物理研究奠基;闻一多先生以笔为枪,用诗歌、演讲唤醒民众爱国热情,疾呼民主自由,最终为民主事业献身。
演讲中的闻一多
身处和平年代,基层司法工作虽无硝烟,但同样需要这份深沉的家国情怀。对于我们法官助理而言,将“小我”融入时代“大我”,就是要把当事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诉求,作为校准司法为民的行动坐标。每一次庭前准备、每一次诉讼引导、每一次协助调解,都是在回应群众最迫切的司法需求。
启示二:在困境中坚守理想,永葆为民初心。
山河破碎、国难当头,大师们怀揣学术救国理想,毅然南迁。朱自清教授身处清苦,常受饥饿疾病侵扰,却坚守教坛,倾心授课,播撒对文学的热爱与理解,为传承中华文化竭诚尽力。
朱自清
这份在困境中对信念的执着,正是我们面对基层司法工作琐碎、繁杂甚至有时不被理解时,最需要的精神灯塔。法官助理的工作,需要以同等的执着去直面每一个矛盾。无论是化解纠纷的耐心,还是落实政策的细致,皆是初心的生动写照——它不囿于宏大口号,而蕴藏于日复一日为民生托底的坚实步履之中。
启示三:追求精益求精,以专业极致破除司法“平庸之恶”。
大师们凭借深厚学养,在各自领域开疆拓土。陈寅恪学贯中西,倡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史学研究开辟新境;冯友兰潜心哲学研究与教学,其所著《贞元六书》,以哲思探究民族命运,为时人提供精神指引。他们以学术为刃,在黑暗中劈出文明之光。
冯友兰
这种对卓越的追求,同样是司法工作的生命线,是破除“平庸之恶”的利器。作为法官助理,一份判决的逻辑推演,一条法律的精准适用,乃至一个标点符号的斟酌,都是我们专业精神的具体体现。正是这些看似微小的“极致”,共同构筑起司法公信力的坚实基石,是我们对法治信仰最有力的宣誓。
破茧之思
《南渡北归》的最后一页,定格在1970年云南蒙自的黄昏:西南联大旧址的断壁残垣上,野草风中摇曳,仿佛低语着那段不灭的读书声与坚守。
《南渡北归》所承载的那份知识分子的风骨与家国情怀,穿越时空,激荡着每一个肩负责任的心灵。它时刻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方,身负何职,我们每个人都是时代叙事的一部分,都是文明薪火的传递者。
愿我们都能从这部精神史诗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在各自的领域里,以坚守回应时代,以专业创造价值,以担当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