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 霆
个人简介
1970年11月生。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任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委副书记,上海市第十批援夷干部。现任上海站地区管委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我是第十批援夷干部,今年是对口支援30周年,在夷陵工作、生活的两年是充实的两年,一时记忆纷至沓来,挑琐碎印象人事而记之。第一个对口支援五年规划2008年1月,我和来自闵行区的沈俊华同志一起到宜昌市夷陵区挂职。初到夷陵,展开为期3个月的调研,发现对口支援项目呈现 “碎片化”倾向,近2000万对口资金分别来源于上海1700万、青岛200万、黑龙江30万、省内各区县资助70万,覆盖夷陵区50余个项目,但扶持重点不突出、资金主管部门多头管理、项目可持续发展缺乏后劲。正好,国务院下发了《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五年 (2008-2012年)规划纲要》。为此,我分别与夷陵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沟通,提出能否也制定一个与夷陵区“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 划相结合的《夷陵区对口支援工作五年规划》(2008-2012),这个想法得到两位领导高度重视和支持,在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议上分别通过并明确由我牵头负责,区委办、区政府办政研室、三峡办、招商局组成精干力量研究起草这个规划。规划制定的过程充满艰辛,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重重,既有思想认识上的,也有管理方式上的;既有资金渠道上的利益调整,也有以往既得项目利益上的调整;既需要夷陵当地党委、政府部门支持,更需要上海合作交流办领导的支持等等。最终,我们通过规划,初步理顺了工作体制和机制,也明确了一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如:上海市三峡移民就业示范基地、夷陵区社会福利院、宜昌市上海中学、夷陵区妇幼保健院等项目。规划出台后,市合作办领导说,这是上海对口支援地区挂职干部制定的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我们既感到意外,也感到了自豪。
从小项目到大效益的启示
夷陵区妇幼保健院的建设项目并不大,在2006年援建之初上海投入资金约30万元,正是从这里开始起步,该院最终成为省内最好的妇幼保健院之一。记得我刚到夷陵区之初,院长李祖铭向我报告,上海援建的30万元用于该院改造,极大提升了床位服务质量,希望能够再争取50万元用于添置医疗设备,并建立该院医生到沪培训学习深造的机制。这个项目实施后的第二年,我到该院调研,他把账本全部拿出来详细说明了资金使用情况,特别谈到用上海对口资金争取到湖北省卫生厅的1:1配套资金,然后把妇幼保健院从一个财政拨款的亏损单位转为当年盈利80余万元,预测今后两年将盈利突破150万元,这些充满自信的话语让我看到了夷陵区干部“想干事、能干事”的决心。他的一番话,让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公益性组织 (单位)如何盈利?——有了一个基本思路和实例。2008年的冬天,暴雪覆盖夷陵山区,妇幼保健院从底卡资料中发现大山一农户家有一位预产期临近的产妇,于是在暴雪暂歇期间专程派医派车上山,正逢产妇即将临产而且难产,迅速把她接到医院,最终母子平安报喜。
这个事件被湖北省主流媒体引为医院先进典型而广泛报道,从而让我又一个思考的问题—公益性组织(单位)盈利后干什么?——有了一个很好的诠释。援建夷陵区妇幼保健院的项目资金并不大,前后五年约300万元,但其产出的综合效益,特别是从输血到造血、从自身盈利到反哺公益的模式,给我们留下很多思考和借鉴。
差点夭折的福利院2009年7月30日,时任上海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俞正声、韩正、蒋以任、冯国勤率上海党政代表团100余人到夷陵区视察对口支援工作,并在夷陵区社会福利院举行揭牌仪式、看望慰问困难老人。但很多人想不到,这个福利院是“起死回生”的建设项目。2006年,夷陵区民政局提出了建设夷陵区社会福利院的项目报告,预算总资金约800万元,其中,上海对口支援资金安排约600万元,当地福彩公益金安排200万元。2007年,第一笔对口资金200万元到位,但施工中仅平整土地、挖坑移陵的费用就达到180余万元,且由于土地松软、地基情况复杂,加上当初预算比较粗放,整个项目需要投入资金将达到1500万元以上才能建成运营。2008年,该项目形成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当时,我和沈俊华、李志红一起研究商量后决定:纵有千般困难,我们也要千方百计把它建成。2009年1月,适逢时任副市长的胡延照同志听取上海对口支援的八个地区援外干部工作汇报,我代表夷陵发言,提出把夷陵区社会福利院作为上海重点援建项目给予资金配套时,胡延照同志当即决定同意增加扶持资金500万元、另外增加设备资助价值500万元。争取到了上海的支持,夷陵区的“疙瘩”也同时解开,刘洪福区长决定,把夷陵区社会福利院项目列为2009年度区政府实事项目予以资金配套。现在,这个福利院早已建成,据悉,已满员运营、并成为湖北省内最好的福利院之一。
“半自动”洗衣机和一碗面
夷陵区的领导、干部、群众始终对我们挂职干部高看一眼、厚待三分,在工作中给予全力支持、在生活上给予全力保障。区委把宿舍装修一新、家具装修一新、设施装修一新给我们配住。记得入住后,第一次使用全自动洗衣机,我和沈俊华面面相觑,两个在家都是“大老爷”,从来没有使用过,拨弄一番后,我出去开会了。到晚上回来, 小沈欣喜地告诉我:洗衣机能洗了,但似乎是半自动洗衣机。在阳台上,小沈手把手教我,放入衣服、启动电源、调校设置、加入洗衣粉,然后拿出脸盆,往机箱里开始倒水,直至倒入6大盆水后,告诉我“够 了”,此时洗衣机竟然自动开始洗衣了。我们就这样“半自动”洗衣了一个月后,偶然发现有夷陵区同志是和我们一模一样的洗衣机,却是自动进水的。于是,小沈在虚心请教之后,终于弄明白:原来我们洗衣机接水管的开关是一直关着的。为此,两个“大老爷”被同事笑话了很长时间。
在夷挂职时,宿舍附近有一个面馆做的辣酱拌面特别好吃,于是我每天早餐都去那里吃,一边吃面,一边和老板夫妻、附近的居民聊聊天,这已经成为一个生活习惯。挂职结束回沪当天,我最后一次去吃面并和老板告别,记得老板夫妇说:“郁书记啊,喜欢这个面条,那以后要?;乩纯纯囱?,我们随时欢迎您的。”2016年,我带队到夷陵区考察,一天早晨,我又再次来到这个面馆,看着熟悉的没有任何改变又似乎都改变了的小街和面馆,还没来得及发出感慨,老板娘一抬头见到了我,发出一声惊呼:“看,郁书记回来了,快,煮面条给你吃。”此时此刻,我心里也一阵激动,谁说“物是人非”“人走茶凉”啊,你记群众,群众肯定不会忘记你。临走之时,老板夫妇无论如何不肯收面钱,抛下一句话:郁书记,你真要给,下次来夷陵区时给。最后,我只能道谢后疾步离去,因为我怕我会掉泪。
在与夷陵区的同志和群众交谈中,他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感谢上海、感谢我们挂职干部,他们的感谢之语并不是敷衍,而是发自内心。但我常想,我们的付出只不过是三峡移民抛家弃田后应该做的、能够做的而已,而我们在这块土地上得到的不仅是夷陵的厚爱宽待,更是一种人生难得的成长和经历,相信这份“三峡情结”会历时愈久愈厚,厚到一份浓浓记忆,即便只是片段,却可永久珍藏。